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问答 > 正文

曾国藩为什么怕沈葆桢

曾国藩为什么怕沈葆桢

曾国藩手握重兵可以清王朝,为什么拒绝黄袍加身? 1、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

曾国藩手握重兵可以清王朝,为什么拒绝黄袍加身?

1、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无能的清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

2、那么曾国藩为何没有黄袍加身呢?其实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违背组建军队的誓言;在北方没有优势;并没有忠心于他的人才。当初曾国藩组建湘军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口号,如果他借此机会造反,那么就是背叛誓言,这在与古人讲究的忠君爱国是相悖的,这么做会招来骂名。

3、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已对战争非常厌倦了,他不想让战事再起。 曾国藩 基于以上的原因,曾国藩在心里彻底取消了举旗反清的念头,即便是“黄袍加身”很风光很威风,他也不学赵匡胤,因而,他选择了“急流勇退”,立即采取了一措施,调和与清廷的矛盾,极力向朝廷示好,避免落得个“鸟尽弓藏,兔狗烹”的下场。

4、综合利益、发展形势和个人实力,曾国藩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黄袍加身来谋反。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敢篡位,只是他不想成为和 历史 的人。一旦造反,全国极容易陷入混乱局面,客观上会为西方列强提供一次奴役和瓜分中国的大好机会,也会使中国大大落后世界的发展潮流。

5、但在“黄袍加身”的巨大惑之下,只要实力允许、有足够的把握,道德的约束力量有时就会变得脆弱。

6、这个时候湘军中的将领便聚在了一起,打算像当年赵匡胤那样整一个黄袍加身,但是却被曾国藩给拒绝了。

沈葆桢(六)

1、沈葆桢在五十九岁时去世,去世的传文版本较多,但都是指他的冤太多所致,被冤魂索命而亡。人一辈子很短,穷富天注定,但做不做好人还是自己把握的。

2、除此之外,在与林则徐的交谈之中,沈葆桢了解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先进,以及它可能为带来的好处,洋务二字也逐渐深入人心,为沈葆桢接下来的选择奠定了思想基础。

3、咸丰六年(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推辞而改任地处偏远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这时侯,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八府50多县,朝廷只剩南昌、饶州、广信、赣州、南安五郡,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

4、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七年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他升任御史,多次上奏讨论军事事务,受到文宗的赞赏。咸丰五年,沈葆桢被派往江西九江任知府,九江已被贼军占领,他跟随曾国藩管理军务。咸丰六年,广信府职务。贼首杨辅清攻陷贵溪、弋阳,近广信。

5、沈葆桢的读音是shěn bǎo zhēn。沈葆桢(1820年1月7日—1875年7月15日),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女婿。同治五年(1866年),署船大臣,授两江总督。六年(1867年),加协办大学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