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大雨刚过,正是知了蛹出土的季节,知了蛹也叫蝉蛹,咱太康人还叫它“爬蚱”。
逮“爬蚱”
“爬蚱”是一种美味,不知诸位朋友是否知道,这个东西高蛋白,含有多种氨基酸,是营养滋补佳品。据专家称,由于“爬蚱”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它即可做药用,又是食用的美味佳肴。
这些小东西就像知道人们要逮它似的,一般白天不出来,到夜幕降临时才慢慢地从洞中爬出,或爬到路边树上,或爬到田间禾苗上,等待着完成它神圣的蜕变。据说知了产卵后在地下一年才能长成知了蛹,而要三年才能爬出来,为了一飞冲天,它们要在地下忍耐两年的时间。
小时候几乎每年夏季都要逮“爬蚱”。吃过晚饭后,带上一把手电、一根长竹竿和一个罐头瓶就出发了。手电肯定是用来照明,既照着脚下的路,又照着禾苗和树上的知了蛹。手电当然是亮些好,这样爬到大树顶端的“爬蚱”也逃不掉,再高也要用竹竿把它戳下来。如果竹竿不够长而又舍不得放弃这小“猎物”,就只有上树去捉它了。
现在,很多人想尽办法逮“爬蚱”,用光滑宽大的胶带粘在树的一米高部位,“爬蚱出土后本能地往树上爬去,爬到被胶带粘住的地方,由于胶带比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围堵的爬杈一个、二个、三个……就这样聚集在树体的四周。
捉到的“爬蚱”放在瓶子、脸盆、水桶里,回到家先盘点一下战果,然后用清水将”爬蚱“冲洗干净,放在盐水里腌上几个时辰,全家人明早的美食就有了。往锅里倒上油,用锅铲使劲地将知了蛹按扁,炕得焦黄、香喷喷的,绝对胜过山珍海味。现在人也有加其他佐料烹调的,味道肯定更好了。不过这东西确实高蛋白,它的皮中药叫做蝉蜕,科学证实,有明目奇效。
逮“知了”
成功爬上树梢的“爬蚱”将会脱壳变成会飞会叫的“知了”。
记得小时候我在老家,每个炎热的下午,树上的“知了” 、“知了”地叫个不停,吵的人烦躁不安。我和村上的小伙伴便兴致勃勃地去在村里捉知了。
我们都把自己的捉知了工具拿上,那个是个很简易的工具,但是很神效,纯自然无公害工具,就是找一根够长的竹竿,在找一根细铁丝,细铁丝卧成一个巴掌大的环状 然后绑在竹竿的顶部,固定牢靠,这样工具就算是做好了。
但是这样的工具实际是用不成的,怎么捉呢?然后我们就在村子的各个旮旯拐角房檐找新鲜的蜘蛛网,这个蜘蛛网是很关键,主要就靠它的黏性粘住知了,我们看到蜘蛛网就是比谁眼快手快,谁就能早早的找到蜘蛛网谁就能早早开始捉知了,没有找到蜘蛛网的只能干着急,那时候家里的蜘蛛都跟亲人一样,我把它保护的很好害怕爱干净的老妈把她除掉,嘻嘻。在粘知了工具上,这个也是有技巧的,弄不好的话,一张很好的网就会浪费了,有过这样童年经历的小伙伴你一定懂得,把蜘蛛网粘在罩子上后,我就去抓知了了。
我们拿着自制的逮知了的工具顺着声音找到,听见四周都是知了的叫声。但是却怎么也看不见知了影子,这个就得耳朵放灵眼睛睁圆。看见树皮上的黑知了,我立马拿起网,小心翼翼将网罩去,然后就听见知了“吱吱吱”的挣扎声,(*^__^*) 嘻嘻,一只知了就到手了,有时网也破了,就得重新找蜘蛛网,一天天欢乐的重复着这样的小小任务,小伙伴们一天捉几十只知了一点问题也没有。
小小知了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段快乐的旋律。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让我喘不过气来,怀念小小的我,怀念童年,童年总是美好的,当我们回头望它的时候,那段天真无邪,幼稚可爱的光阴格外珍贵。那时,有的只是混沌的快乐和简单的悲伤...
“ 爬蚱”常见的几种吃法:
一是干炕。将“爬蚱”洗净控干,放在铁锅里,文火慢炕,待其软化,再用铲子压扁翻个,等到香气溢出,外焦内熟,即可盛盘,这叫原味“爬蚱”,也是最普通最省事的吃法。
二是油炸。把控净水的爬猴,放在热油锅里来回翻动,看看颜色变黄,立即出锅,趁热撒上盐末、胡椒粉、味精等,这叫“金丝猴”;若用蛋清、淀粉挂浆,再置热油锅里炸焦,滚上白糖。
三是火烤。将“爬蚱”用竹签串起来,架在木炭火上,来回翻个移动,边烤边撒孜然等佐料,其味不比羊肉串逊色。有时间的人家,还可将嘛叽蟟子逐个掐头去壳,剁成肉泥与芹菜一起包饺子,算得上美味佳肴……
太康老乡你摸爬蚱了吗?和乐友们交流一下战果吧!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太康网(tkw.cc)”“太康乐讯”
阅读全文"下载“太康网tkw.cc”APP,和150万太康人一起玩转太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花甲怎么吃视频教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