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下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下句

圭丹翠 2025-09-15 科学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入手吗?

  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

  佛陀,梵文译音,意思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虽然我们是迷着的,但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是真理。凡夫与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迷就是凡夫,觉就是佛”。

   所以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迷到觉得过程。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思想、言论、行动,以佛陀为师,向佛陀看齐。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佛,这一点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佛教希望众生都成佛,“是心是佛”,就看自己能不能认识到这点,敢不敢承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

  往生的目的是度众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众生。

  那么,怎样才能把人做好呢?首先必须遵循做人的准则,佛教提出两条,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是《七佛通戒偈》提出来的。过去一切佛教化众生就是遵循着两条,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佛学很有研究。他在杭州做太守时,去拜访鸟巢禅师,他请教鸟巢禅师:佛法的精要是什么?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一听却说:这个太简单了,三岁儿童都懂得。禅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这两句话看起来也非常简单,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却是一辈子也不一定做好的,要想将它做得圆满那就更难了。佛教对善恶的标准要求很高。利人才是善,利己就是恶,损人利己更是大恶。一般人常说,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而从因果上来看,损人绝对不会利己,而只会得到恶报;自私决定不会自利。自私,是从小我出发,加强了我执,出不了六道轮回;自私是贪、嗔、痴的根源,会使人坠入三恶道,所以,自私自利都是恶,利人才是善,这也附和因果规律。自,它是一不是二,利人,是种善因,自然会得善果。如果从利己出发而去利人,这不是去种善因。是善是恶,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发心。《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庆余”。这就是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所决定的。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下句

  如果一个人能够损己利人,这就更加了不得。损己,从现在来看仿佛是“吃亏”,但从长远来看,你的行为受到了别人的尊敬,并且你这种行为会感化别人,你自己虽然并不求福报。

  清代末年的林则徐,也是一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做钦差大臣每次出巡时。虽日理万机,却必然把《阿弥陀经》等课诵写成的小册子随身携带,每日必定抽出时间来完成他自己的早晚课。至今还留有林则徐亲写的《行舆日课》。他撰联:“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禁烟中焚毁鸦片的时候,他很清楚,明白做了这件事立刻会丢官,甚至会被杀头。但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完全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考虑的仅仅只是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了利益国家民族,不惜这样做。这就是损己利人,就是菩萨行。在焚烧鸦片之后,被免去了两广总督的职位,还被充军到边远的新疆。由于他完全没有把个人的荣辱放在心上,到达新疆后,又亲自规划新疆的水利工程,修建了造福新疆人民的“坎儿井”。这样做当然看起来是吃了亏,但却受到了大家的尊崇。他是真正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菩萨精神。现在,英国伦敦的蜡像馆里陈列着世界各国的著名历史人物,有关我国清代历史人物,就专门选了塑林则徐的像为代表。不言而喻,历史自有公论。林则徐的子孙后代也非常发达兴盛。据《上海新民晚报》和《四川政协报》提供的材料,现在世界各地居住的林则徐的后代,有联系的竟达三百多家人。

   上述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行善就利人。利人实际上就是利自己。佛教的观点是自他不二。但有些同修认为,我要关着门做功课、念佛,其他的事情少管,先把自己度了再度人。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印光大师说: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是所以自害也“。

  这段开示说得很明白:如果只想到利己,实际上利不了自己,反而会害自己,因为你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看,归根到底还是自私自利。

  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遵循祖师的教导,端正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虽然在学佛,却做些损人的事情。比如:不能宽容待人,并随意诽谤别人。让别人受冤枉,你自己觉得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害人终究是害自己。事情肯定是终究会被揭穿,别人不相信你所说的了,你也失去了大家对你的信任。你不仅现在犯了诽谤罪,而且,将来肯定要受到口业的恶报。因为你是出于妒忌心、报复心、嗔恨心,这是种的堕恶道的因!这些人应该悬崖勒马,忏悔罪业,老实做人。

  还有一种是损人来利己,比如把别人财产侵占了,别人受了损失,自己目前似乎是得到了利益,但你的恶明确流传出去了,一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未来还肯定会受贫穷困苦的恶报。纵然你今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绝对逃脱不了因果。佛教关于善恶果报的道理,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是很有受用的。我们学佛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做人、来接人待物,在这个基础修行才会相应。如果天天在念佛,却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人,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首先就一定要做到“诸恶莫作”,严守五戒是起码应该做到的。把五戒守好,“众善奉行”就不难了。

  “五戒”,实际上就是五大布施。我们能够认真持戒,就是对众生布施了无畏。比如我们持不杀戒,那么不仅是人,就是一切畜生都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的生命。我们认真持不盗窃罪,别人就不会担心我们会侵犯他的财产,这就是对众生的布施,对自己也就是种大福田。社会上犯罪的人造罪恶,搞的社会不安宁,他们都是犯了五戒;抢劫、贪污、假公济私等,是犯了盗戒;强奸、卖淫、嫖娼、重婚、乱搞男女关系等,是犯了邪淫戒;诽谤、诈骗、商品的假冒伪劣等,是犯了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毒等,是犯了饮酒戒。所以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受持五戒,必然是家

  只要我们能认真把这五戒守好,有很大的好处,最起码的是我们能保住人身。不好好守住五戒,下一世的人身都是保不住的。在我们只要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你,五戒都守好了,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佑你。还有什么灾难、什么危险不能消除呢?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下句

  在五戒里面,有四条是根本戒。在以后的文稿中,进一步谈谈五戒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愿能帮助一切善良众生修学佛法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下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