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的,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让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一流”!究竟德国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出工匠精神?马上为你揭秘~
德国教育体系:
挖掘孩子的天赋与兴趣
在德国人的眼中,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与资源是人。
德国的工业从业者,不仅遵循社会规范,而且拥有高职业素养,极具工匠精神,这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
德国的孩子在4年的义务教育后,将进入2年的定向阶段。定向阶段是为了挖掘孩子的天赋与兴趣。2年定向阶段结束后,孩子将进入中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将由老师与家长共同决策孩子进入哪个发展“轨道”。
德国的中学教育,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性。学生一共有三种选择:
1、普通文理高中,之后进入综合性大学,也就是中国意义上的本科大学。
2、职业高中,之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也就是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
3、通过职业技术学校进而直接就业。
然而,德国只有约30%的青少年会选择普通中学,其他青少年都会选择以专业化教育为主的“轨道”——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教育
30%时间在学校+70%时间在企业
德国联邦劳工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德国失业人数有所下降,失业率为6.1%,低于2015年的6.4%。近十年在欧盟国家中,德国一直都是失业率最低的国家,这都要归因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一个体制能够让年轻人在两个地方受到教育,一个是在学校,一个是在企业里,也就“双元制”(Dual System)。
双元制下,学校和企业会进行密切合作,学生仅用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其余70%的时间则在企业中学习实用技术。
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整个工作思维、问题思维、职业思维的养成,便是“德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基石。
中国与德国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头羊,同时也成为了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中国也不例外。那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什么差异?
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其中,学校和企业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政府和行业则是推动系统正常运行支持者。而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的不同,就在这四者的关系处理上。
办学主体:
德国双元制教育下,办学主体是企业和学校。其中,企业负责招生、实训、就业等工作,起主导作用。
立法体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涉及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规定。目前,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
理念差异:
德国采用双元制后,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毕业回到职校学习的现象,在德国人看来,接收职业教育并不是在接收“次等教育”,而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看完德国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小伙伴们有没有启发或思考呢?
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中德工业服务区微信小组编辑
来源:吴晓波频道(文/巴九灵)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联邦日常用药怎么样联邦布洛芬缓释胶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