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这世上,无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其实自己都是一颗孤星,初时得到荫庇,阳光雨露,之后总要自成大树,给人荫凉,予人薪火,否则都是废柴一堆,枉来人世一遭。为人父母,也都要面临未来孩子“不必追”的身影,目视他们逐渐进入这个落寞的过程中。我们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亦落寞于他们的落寞。唯有在还可以在一起时,总是守护,总是陪伴,总是温暖。”这么温暖多情的文字竟出自一个爸爸之手。大道理却不需要高声讲给你听。
多数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一样。小的时候都是幼儿时期的“方仲永”,出口成章,立意深远;而到十一二岁时作诗大不如前;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因为时间带走了他的过去,而他却没有在时间里积累好未来。
每个小宝宝都冰雪聪明,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小宇宙。年龄越小,可能性很多,所以会说长大了成为“各种家”;爸爸妈妈的规划里也有“各种家”。但同时ta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能管理自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人。会报很多兴趣班,可能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但是新鲜感过后,需要认真投入才能提高技艺的时候,许多孩子选择了放弃。那个具有无限能量的小宇宙,变成了银河系。
年龄渐长,当初自己做主的选择,甚至是“喜好”,可能丢下了。而能够攻坚克难的选择死磕知识或某项技能的孩子少之又少,在挫败感面前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坚持到底。这种“喜好”大多是孩子爱玩的天性使然。因为懒惰,好逸恶劳是人性。这时候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就非常必要,但是这时候大多数家长会说:看看ta也没有那个天赋,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考个好的大学就好了。银河系的光芒还没有耀眼几天,就在家长主动的规划下变成了太阳系。
当初一个班的天资相似的小朋友,后来分化的如此多姿多彩。有的人成了人类的眼睛,看到美好;有的人成了人类的耳朵,听到美好;有的人成了人类的双手,记录美好;有的人成了人类的大脑,思考未来;有的人成了人类的良心,直奔高洁。而多少人变成了尘埃……
渐渐长大,分化,走着不同的路:幼儿园看不到区别,小学时渐渐有高下之分,中学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一个求知阶段的学生,学习成绩是相对客观的评价指标。不是每个人都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等改变世界的人物,可以不问在校学习。因为当下,学习成绩依然是引领大多数人前进的指南针,不同的成绩进入了不同的校园,不同的校园里走出来不同的孩子。这时候时辰一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变成太阳系里的一颗微星。遥远的太空里只有少数的几个小宇宙供你眺望了。
也许可以有个“岔道”,比如郑渊洁的育儿路,比如具有某项技能的特长生。而校园里和自幼养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等到走出校门后,仍然会左右着大多数人的职场生涯。
是什么,让孩子的区别如此之大?
是用心的陪伴。对于恋人,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对于孩子,陪伴是最深厚的关爱。
父母与小朋友在一起待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就像郑渊洁的育儿路一样,他需要父母更多时间的投入到孩子身上,恰恰不是育儿“岔道”。
在物质基础比较好的当下,对抚育孩子来说,抚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当孩子不知道权衡利弊取舍的时候,家长选择和坚持尤为重要。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跟小朋友在一起,做与小朋友在一起该做的事,说只有你们之间能够听懂的话、玩不管别人看来多么Low的游戏、扮着不会给别人看到的鬼脸、甚至你什么都不用做而只是抱着他让他贴近你的胸膛,使他感受到你的温度和心跳。就是最好的教育。不需要特别的技巧、知识和能力,需要的只是时间。
参加家长会时,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聪明学习成绩才会好,不聪明的话努力也枉然。是的,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努力不一定有进步,但是不努力,因为天资差强人意的就放弃了,这样会肯定得到预期的越来越低落的结果。“咸鱼翻身”,“乌鸡变凤凰”,那只是文学作品的美好主题,给大多数人找到一个奋斗的方向,如果没有奔头,人世间岂不成了地狱?
就像当下流行的认识:学习好,上最好的学校不一定会成功。是的,有人从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学士,硕士,博士,北大留校任教,一路走来,依然平庸。不及一个人靠别人,碰运气成绩斐然。就算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处处落人下风,似懂非懂地听着老师讲课,对于孩子的心灵该是怎样的折磨。到社会上不管ta借助别人的力量多么成功,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肯定充满了悲伤和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所谓的“成功”。
如果不能全面,最好有一项能够拿得出手,哪怕是“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孩子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最终在不断自我肯定和别人的羡慕中发现的。
每个人都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世间,给别人带来的是希望。许多人都有这个经历,孩子小的时候很乖,见到陌生人都会主动打招呼,而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反而不会热情好客了。人见人爱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帮助ta成长,所以我们看到幼小的孩子进步惊人,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迅速成长。而碰到老师都不会主动打招呼的孩子,谁会喜欢?等到踏入社会,每个人都把自己装在盔甲里,更不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无论从一个人自身还是从获取外界帮助方面来说,成长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越来越低落,越来越落寞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个人能力越来越强。襁褓中的婴儿,因为弱小可爱,在所有人的俯视下,几乎所有人都能也不吝给ta提供帮助。婴儿长大登临绝顶后,曾经的同行或帮助者都被远远地甩在身后,这时即便是ta想喝一杯水,原来的同行和帮助者也有心无力,只有自己找水或者从一同登顶者那里获得支援。随着能力的提高,个人可以获得的帮助越来越少。能力越高,别人越没有办法与你为伍:看不上或者配不上。
经常在朋友圈里说一句话: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管的多,等孩子长大了操心少;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管的少,等孩子长大了操心多。这就像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一样准确。别抬杠,让父母省心的孩子不多。
在家长会上,老师就作业本上要求家长签字一事,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家长们,不管你平时签字时面对的是“大政方针”还是“千万支票”,都没有孩子作业本上的签字重要,因为你认真对待的是孩子的一生。为什么?因为总有家长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和学生的事,与己无关。幼儿阶段亲子活动的时光不见了,到了中学,家长又自废武功,把孩子身上学习的金钟罩(家长责任)给撤掉了,等孩子长大成人,眼看别人家的孩子成龙成凤,自己也纳闷为啥当初手里这朵小宇宙变成了一粒沙时,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真是在赌概率了。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无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其实自己都是一颗孤星,初时得到荫庇,阳光雨露,之后总要自成大树,给人荫凉,予人薪火,否则都是废柴一堆,枉来人世一遭。为人父母,也都要面临未来孩子“不必追”的身影,目视他们逐渐进入这个落寞的过程中。我们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亦落寞于他们的落寞。唯有在还可以在一起时,总是守护,总是陪伴,总是温暖。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学络的手里都,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