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2岁男童救出在玩耍时不慎被柜子压倒的双胞胎弟弟的视频在网上疯狂传播,惊心动魄而又温暖的51秒,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儿吧:
【视频】美国2岁男童救出被衣柜压倒的双胞胎兄弟
画面中,两名身穿同样衣服的双胞胎兄弟Brock和Bowdy在屋内玩耍,当天父母并不在家。
当这两个小男孩在玩耍的过程中爬上墙角的柜子时,由于重心不稳,柜子整体倒下,将Brock压住无法动弹。
而他的兄弟Bowdy虽然只有2岁,但似乎也知道情况危险,想了各种办法试图将Brock救出。
期间Bowdy试图双手将柜子抬起,但由于年龄太小力量不够,尝试失败。
最后,Bowdy费劲地将柜子推开,同时Brock自己从柜子下爬出,才脱离了危险。
而双胞胎的父母将这段惊心动魄又温馨的视频晒到网上,也是希望提醒广大父母一定要注意家中未固定家具的安全隐患,以免真的发生此类悲剧。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小编的心也是纠的紧紧的,虽然这次的小意外由这位聪明的小哥哥化险为夷,但是事实的发生着实让我们警醒“孩子面临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绝对不容忽视!”
马上学生们都要放寒假了,小编也细数罗列出家里存在的安全隐患,希望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的安全,杜绝侥幸心理!
危险的家用厨柜
下面说的这样东西,每家都有,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致命的危险。这样东西是——家用橱柜。
根据CPSC的报道,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38000个儿童因为家具倒塌而被送往医院,而发生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孩子因为好奇想去橱柜上拿一样东西!
美国CPSC协会专门针对橱柜质量问题,做了一个实验:
这些橱柜的问题在于,重心设计不平衡!
前面部分的重量超过后面部分,这样当儿童站在橱柜前面时,稍微对橱柜外侧施加点作用力,或者橱柜本身外侧摆放物体重力偏大,就会导致橱柜的整体倒塌,从而将儿童压在身下!而这对宝宝而言,绝对是致命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管好孩子,钉好橱柜。免得倒下来砸到孩子的脚和头。
几大类藏在家中的危险
攀爬门窗、意外坠楼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告诫其在家中不能攀缘登高,更不要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
要正确告知其危害性,特别是男孩子,而且阳台、门窗、楼梯保护装置一定要做到位。
另外如果遇到家人外出,千万不要将孩子单独放在家中,应该找人看管。
烫伤、烧伤
10月29日,荷泽牡丹区李文霞两岁的儿子小世博在奶奶开的熟食店里玩耍时,突然倒栽进了刚烧开的羊汤锅里。
那天下午,奶奶像往常一样,把刚出锅的羊肉汤倒进盆子里,然而一个不留神,在旁边玩耍的小世博一屁股蹲了进去,滚烫的羊肉汤造成小世博全身80%被烫伤。
11月8日,本来是小世博的生日,他却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目前小世博还没有度过危险期。
很多孩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把打火机、火柴、蜡烛、鞭炮等当作玩具,成人应该经常检查容易引发火灾的煤气灶、电源等,还要检查家中饮水机、开水瓶的位置,尽量不要让孩子碰到。
插座、电线触电
注意电源的位置和安全防护,以及家用电器的使用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玩电线插座,可能将镊子等金属工具插入电源插座里。
另外,随着手机用户普及,还有不少孩子喜欢玩充电器,这些都是可能发生触电事故的隐患。使用家用电器时必须有成年人的监护。
触电
据统计,在每年的触电事故中,有三分之一是小孩子,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家中玩耍时触碰到电插座,而导致烧伤手指或手臂。
儿童对意外伤害的预见性低
自救能力差
因此,家长要加强相关的安全意识
不要让自己的一时疏忽造成
无法挽回的后果
窒息
很多孩子因为吃东西而导致窒息,如果冻、花生、葡萄等。
除了以上食物外,也要尽量告诫孩子不能用塑料袋或棉被蒙头,不要把绳子绕在脖子上,包括连帽衫上的带子也要注意。
告诫孩子也不可把花生、钮扣、弹珠等小东西放进鼻孔或嘴里,以免不小心吸入气管。
利器伤害
现在刀、枪等玩具的“威力”越做越大,比如高压水枪能击破七张纸,可对眼睛造成伤害。
许多家长在用此类玩具哄孩子时,一定要关注它们的伤害性。
如果家中有小孩子,家长需要收好剪刀、菜刀、锤子、针等尖锐或危险的物品。以免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溺水
很多家长认为,溺水总是会发生在室外,如池塘、河里。其实不然,在家中也会发生溺水事故。
最容易发生溺水意外的地方首选浴缸和马桶,其次是为3岁以下儿童准备的洗澡盆。3岁以下的孩子玩水或洗澡时,成人必须陪伴,不能离开。
厨房
保证与厨房连接的厅门有围栏阻挡幼儿进入,同时避免地面油渍或潮湿。厨房内装有水、汤的锅要将锅盖盖好,刀子要放到橱柜中,确保孩子拿不到。另还应确保微波炉等电器的插头孩子碰不到。
药物
在现代家庭里,药品越来越多,无形之中增加了小孩意外误服药物中毒的风险。所以药物一定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
重要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隐患都对幼儿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有些威胁只是危险的,而有些威胁则是致命的。
家长要做的就是看管好小孩,另外培养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本文转自:平安辽宁
更多精彩请关注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