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又说唱秧歌,妞妮争夸江老婆。
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
——缪润绂《沈阳百咏》
正月十五话民俗
四平观走马 三日万巷空
“品元宵、看灯会、猜灯谜……元宵节在沈城历史上是一个‘狂欢节’。”明天就是元宵节了,2月9日,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告诉记者:“沈阳历史上过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四平街(今中街)。另外,大南边门城墙下的蔬菜市场,小南门外碧霞宫前,大北门外横街的车行,小北门外的柴草市、缸市,小东门外小津桥,以及小河沿等地,在过元宵节时也很热闹。在清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四平街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元宵灯会。清末《盛京诗咏》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可以说中街是沈阳当时最狂欢的地方。”
从“浮圆子”到“汤团”
这几天,您只要一走进各大商场,就会看到很多种元宵,有什锦、黑芝麻、山楂、五仁桂花、无糖,还有时尚的蓝莓馅、可可馅、水果鲜花馅等。售货员对记者说,虽然品种多了,但还是传统黑芝麻、花生口味的销量居多。对于新品也只是尝尝鲜而已。记者也想起自己小时候,只能吃到一种白糖馅的元宵。如今的生活确实变得十分美好了。
那么,历史上沈阳民间过元宵节会吃什么样的元宵呢?齐守成先生说,当时的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有带馅的,也有实心的。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扭秧歌曾是元宵节一景
扭秧歌也是老沈阳人过元宵节的一景。缪润绂在他的《沈阳百咏》中有这样的记载:“新春又说唱秧歌,妞妮争夸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元宵节时,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扭秧歌。沿街围观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街巷为之堵塞。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兴盛起来。宋代,元宵节很受重视,灯的样式十分丰富,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明代,元宵节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到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可是活动的规模很大,盛况空前。这种情景,在当时的盛京更是如此。
齐守成先生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引用了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的一首记述盛京四平街灯市景象的诗《咏元宵节》:“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处月如霜。”诗句描述的就是清道光年间元宵节期间,盛京观灯游玩的热闹景象。而几十年前的沈阳中山公园、南湖公园、北陵公园举行的元宵灯会,也在老沈阳们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陈凤军)
正月十五话记忆
记者走进稻香村回忆“老味道”
那时元宵曾是奢侈甜点
从元宵到汤圆,从手工簸箕滚到机器生产,从排队抢购到超市任选……每年元宵节,沈阳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碗甜点。2月9日,在元宵节前夕,记者走进沈阳稻香村,与“老味道”的生产者一起回忆了沈阳人的元宵节。
上世纪50年代,沈阳稻香村的前身——沈阳烟糖公司第三食品店就在中街路的店里卖起了元宵,这也是沈阳最早生产元宵的企业之一。那时元宵在沈阳属于奢侈甜点,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生于1959年,他说,小时候家人会自己做元宵,将花生、果仁碾碎撒在熬热了的糖浆里翻炒后,盛到铺了油的容器里拍扁,晾凉后切成小方块,再用磨好的江米粉一圈圈滚,一个小小的元宵就做好了。“如果能去糕点店里逛一逛,就更高兴了,买上一斤元宵,捧着纸袋子高高兴兴回家,是最幸福的事儿。”王斌说,因为儿时的经历,他才更知道元宵对沈阳人的意义。
“1970年我刚参加工作,整个沈阳只有三个店卖元宵,分别在铁西、太原街和中街,位于中街的第三食品店,也就是我们厂的元宵卖得最好,很多人慕名而来购买,有的铁西居民都‘舍近求远’呢。”已经退休的沈阳稻香村食品厂原厂长温煜璠告诉记者,那时的元宵是纯手工制作,用簸箕滚,简直供不应求,屋里排队的人绕成圈,有的没开门就来等了。工人们加班加点干半个月,一个元宵节能卖出好几吨。
80年代后期,南方的汤圆进入沈阳市场,一下受到热捧,稻香村食品厂现任厂长李晓丽也“放弃”了元宵,步入卖汤圆的“大军”中。看到市场的变化后,稻香村于1988年开始生产汤圆。2000年前后,每年节日生产元宵5、6吨,汤圆则会生产100多吨。
不过,近几年沈阳人又逐渐回归传统了。2010年以后,元宵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最多的时候会生产20吨,是低谷期的四五倍。同样,李晓丽也感觉到了沈阳人在购买汤圆时消费习惯的变化。“过去只会在元宵节期间吃汤圆或元宵,现在平日里也会买来吃。”李晓丽说。
看到这种变化,沈阳企业调整了经营策略。今年起,稻香村从只在元宵节期间生产汤圆改变为全年生产。总经理王亮说,今年共生产了近200吨汤圆,销往东三省、北京等地。“工人从初四就开始上班,根本供不上订单量,这是我们第一年销往沈阳以外地区,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可见沈阳的企业走出去,也是很有竞争力的。”王亮说。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刘海搏)
1983
扭秧歌 闹元宵
1983年春节,沈阳市举办了大型群众秧歌表演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达到高潮,整个中街从白天到夜晚,人头攒动。市民热情高涨,白天看大秧歌,晚上观彩灯。图为元宵节下午,中街的一个场景。(刘生生/文并摄)
正月十五话吃
元宵、汤圆与豆包
□丙子
圆圆溜溜、热热乎乎、汤汤水水、甜甜腻腻,对,说的就是明天正月十五的主角,元宵。但近年北方市场,元宵少见,南方来的汤圆成为市场宠儿。老沈阳钟爱的园路元宵难觅影踪,为数不多的本地元宵,也顶不住南方汤圆大军的进攻。试看正月十五,名义上还叫元宵节,实际上,神州早已是汤圆的天下。再加上北方原有的粘豆包,元宵节的甜品市场早改了曾经的三国演义格局。
这没什么奇怪,南面北米,千年不易。甘蔗生长在亚热带,糯稻主产于长江流域,与粽子一样,鼓捣这些精细甜品,是南方主妇的擅长。北人以面为生,正月的甜品叫粘豆包。大黄米面、小红豆馅,大锅蒸熟,拿盖帘冻在冰天雪地里,再用大锅馏馏,蘸糖吃。近代,南北物流充分,北方人得到了足够量的、足够便宜的糯米粉和白糖,才有条件学会滚元宵。
近几年,汤圆家族驾驭了冷链运输,白生生、硬邦邦,水漫金山一般占领了北方超市的冰柜。北方的元宵,如果还固守自己几百年前的节奏,一年生产一次、一次生产几天,那么它的结局难逃:“有心举杯邀明月,无奈明月照汤圆”。
粘豆包也在思念春天。为争夺一席之地,一大波东北的粘豆包,钻进了真空的塑料包装里头,吹响了南下反攻的号角。元宵呢?昨天,我的同事从沈城元宵节甜品市场火线探营归来说,汤圆虽多,但元宵也有卖有买,沈阳的企业也能把元宵销往各地。看来,时代再变,人们还是难忘“老味道”。
可以预见,明天,沈城市民的餐桌上,必将到处绽放汤圆和元宵的笑脸。
正月十五话灯
沈阳是北派花灯的代表
“目前,国内有两大彩灯代表地区:一个是南派的自贡彩灯,另一个就是北派的沈阳花灯。”辽宁省花灯研究会会长陈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沈阳花灯制作已有近400年历史。沈阳花灯与南派花灯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不同,其造型大气,区域色彩浓厚,在保持汉族花灯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风俗特点,包括几百个样式,制作工艺有16个环节之多。”目前,“沈阳花灯传统制作技艺”和“四平街灯市”已双双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畅认为,元宵灯会在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如今自贡彩灯已做大了产业,沈阳花灯也应迎头而上。如果沈阳进行一次大胆创新,在八月十五也开办灯会,这样不但会有更多的人前去观灯,也会吸引大量外地人来沈阳观光。
今日《盛京周刊》
这些内容也值得你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电子版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陈凤军/文 李浩/摄
编辑:许嘉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