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那应该是在一个满目萧瑟的秋天,孔子独自一人,坐在破旧的柴扉前,茕茕孑立。拂过2000多年的尘埃,我仿佛看见那个皓首苍颜的老人正哭得肝肠寸断,哀哀欲绝。那一天,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了。
“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恸哭道:“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旁边的人纷纷劝他:“请您节哀顺变吧,您已经悲伤过度了。”孔子回答说:“在这世上,除了颜回,又有谁的死会让我悲伤过度呢?就让我哭吧,我实在是太难过了。”孔子曾告诫弟子:丧致乎哀而止。意思是说居丧,充分体现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然而,此刻,孔子自己却再也无法遵循这样的要求。情感如果同理智那么一般可控,这个世界恐怕就简单多了,但也会因此而少了很多人情味。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三岁时便拜孔子为师,直至他二十九岁去世,一直伴于孔子左右。他短短的一生中几乎用了一大半时间来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之间,最后同孔子回到鲁国后,也没有去做官,而是依然陪伴着孔子居住在陋巷之中。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也不喜欢与人争辩,在孔子那人才济济的弟子中看起来似乎略显愚笨。然而,事实上他却极其聪明,而且异常勤奋好学。学到新的知识之后,常常会进行仔细深入的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才能与德行也渐渐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和赞扬。
论语《公治长》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相比谁学得更好?”子贡回答说:“我哪里能比得上颜回?对于天下的义理,颜回听一件,就可以悟到十件。而我听一件,只能理解推广到两件而已。”孔子说:“确实如此啊,在这一点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
颜回一生以舜为志,在政治志向上有着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颇具早起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有一次,孔子要他和另一个弟子——子路分别阐述自己的志向。
子路回答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思就是说做人不能自私,自己的车马、衣服等和朋友共同使用,即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回则回答道:“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治》)。”伐善的意思是夸耀自己的长处,包括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无施劳的意思是说不会给百姓施加劳苦之事。总的意思就是说对内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对外要与民生息。颜回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社会理想。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一个人人安乐的大同社会是孔子和颜回毕生共同的理想追求。
虽然以上这些都是颜回受人尊敬的原因,但孔子之所以最为喜爱他,还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
孔子曾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一生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志向相一致。生活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孔子一面收人尊敬,一面也处处受到刁难。而颜回却丝毫不改其志,忠心耿耿地伴于老师左右,心中的信念从未有过一刻的动摇。
其实,他完全可以像其他很多儒家弟子一样选择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辅佐,过上车马貂裘的生活。但在那个时代,君主往往不过是则其利而用之,并非真想要施行他们的治世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所以,他不愿。不愿与不能是不一样的。不能是没有那样的能力,不愿则是有能力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坚持而选择不做。
那样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十分艰难,却也着实令人钦佩!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人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走向的权利,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趋利避害,朝着更容易、更舒适的路进发。很少有人会像颜回和孔子一样,选择一条愈走愈艰难的路。因为在这条路上,不仅要应付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更要应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断怀疑与绝望。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成为伟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史料中有个小故事,说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匡地遭到当地人的围攻,冲突中大家四散奔逃。颜回到最后才逃出来找到孔子。孔子惊喜交加地说道:“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气喘吁吁地擦了把汗,却异常认真地回答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然而,最终他却没能够信守这个承诺。他走了之后,孔子也在两年之后郁郁而终。我想,虽然二人是师徒关系,但颜回无疑是孔子最为珍视的知己,如子期病故,伯牙破琴绝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他们亦然!
想了解更多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可报名参加博研课程《论语》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仁”字怎么解?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茕茕孑立踽踽独行读音歌词是什么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