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养鸡场生产效益总是那么不堪入目,这个问题我想不仅仅是饲料公司、兽药厂、疫苗厂、技术服务人员一致在努力解决的课题,更是养鸡场管理人员每天要面临的重大难题。这个题目为何在中国很多地方却成了堪比国家航天项目难度一样大的头等大事。因此,绝大部分把养殖效益的好坏片面寄托于养殖行情和饲料成本。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仔细来剖析一下决定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首先,养殖场的效益=产品(鸡肉、鸡蛋)收入-养殖成本。最直接影响最为直观的当属产品收入,也就是养殖行情,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养殖户来讲养殖行情他们是决定不了的,就犹如你在聊王思聪多么有钱、范冰冰很美但都跟你无关一样的道理。那么问题来了,养殖行情我们决定不了是否我们就不能赚钱了,答案是否定的。此外,当我们的产品质量(鸡肉、鸡蛋)足够好,有故事,如无药残、肉品好、生态养殖等,可以使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
而对于养殖成本来讲是大家都直面对待的也是间接影响的,因此在这个环节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臆断。以白羽肉鸡为例,养殖成本的构成中饲料成本高达67.4%,因而绝大部分养殖户花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与饲料公司谈价格谈质量。然而,其他占比较低的因素如环境控制等养殖户花的时间、金钱、精力都微乎其微。正因如此,一旦鸡群健康状态出了问题养殖户首先抱怨和投诉的是饲料公司,而忽略了导致养殖失败的根本原因。以水为例,这个耗费成本低得甚至为0的营养物质很少吸引养殖户的注意和成本投入,引发水线堵塞和有害微生物大量增殖,进而导致鸡群拉稀、肠道菌群紊乱、药品费用增加。
站在一体化角度来思考肉禽养殖为例,当很多人把精力都集中在了饲料对鸡群健康的影响时,很多养殖户往往缺乏对种苗质量的评估。以白羽肉鸡为例,商品肉鸡养殖时间只占整个一体化时间的16%,而前期都是种苗的持续投入。
再用木桶效应来审视今天的养鸡业,不难发现,无论是饲料营养、品种、兽药疫苗、基建设备还是养殖技术等都不是中国的短板,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这些技术和产品都很强,有的甚至在世界上都很领先。那为什么中国产业发展这么迅猛的时候很多养殖场还是在抱怨利润低、盈利能力差呢。这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养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严格意义来讲就是理解误判。这种误判不是普通的简单操作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养殖管理和对鸡的理解的误判。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养殖从业人员的养殖误判呢,以下边这张图为例,很多人把养殖投入最大的饲料营养放在影响养殖成绩的决定性和唯一因素,然而当今的饲料科技的投入已经使得饲料营养在养殖成绩的贡献率不到10%,国际上饲料营养对养殖成绩本身的贡献也不超过25%。为何差距这么大呢,也许很多人在问和思考这个问题,这个主因就是因为当前许多鸡场设计不合理引发的饲料营养不能正常发挥其最大效应,因此,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方面对养殖成绩的贡献一跃升至50%。而种苗质量的贡献率达到了28%。然而,很多养殖户把饲料营养和疾病控制放到了最前面,进而导致部分饲料公司为了有利润的生存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而兽药的泛滥也导致了鸡群耐药性增加,疾病防控难度和鸡舍管理难度陡增,这一恶性循环打击的不仅仅是生产成绩的下滑、养殖成本的大幅增加和禽产品兽药残留风险的增加,更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禽产品的消费信心。
以蛋鸡养殖为例,许多养殖户把精力集中在饲料价格的谈判和兽药的使用上,而缺乏了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技术提升对养殖成绩的贡献。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饲料上每吨降低218元是非常困难的,然而通过饲养管理让产蛋率提升1%却能增加效益580元,合格蛋率每提升1%养殖效益增加528元,死淘率降低1%养殖效益增加1092元,而很有意思的是兽药费用每只鸡增加1毛钱就能让养殖成本增加1000元,而在兽药费用上每只鸡增加1元却是很常见的事,这直接影响了养殖成本的控制。
回归理性,理解养殖各因素对养殖成绩的贡献就不难得出,为何很多养鸡场生产效益总是那么不堪入目,这很大影响因素在于养殖从业人员对于技术投入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性,而饲料和药费的投入短平快,养殖行情的好坏也就成了广大养殖户的信心寄托。在行情越是不稳定不利好的情况下更应思考养殖成本控制和养殖效率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
来源:新希望六和养禽大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