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慈禧单独建有的皇后陵,其标准不次于皇帝陵。但慈禧建皇后陵,并非独创,而是符合大清国的祖制。
清陵与明陵有很多区别,如清陵相比明陵要简朴一些,地宫没有明陵那样大。清陵与明陵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明朝没有皇后陵,而清朝有皇后陵。也就是说在大清国,妇女的地位要高的,皇后可以单独建皇后陵。
清朝建皇后陵,清朝一共建了七座皇后陵。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皇后都单独建皇后陵。那什么情况下,皇后单独建皇后陵呢?
根据清代陵寝制度,凡死在皇帝入葬之后的皇后,不再与皇帝合葬,不再葬入皇帝陵,而是为她单独建皇后陵。凡是葬入皇后陵的皇后都是皇太后。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孝端皇后,她死于顺治六年(1649),由于当时还没有地宫,皇太极的宝宫(骨灰坛子之类)只是供放在陵寝的大殿之内,所以孝端皇后的宝宫也供在大殿之内。后来在康熙二年(1663)九月给昭陵建了地宫,同年十二月将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正式葬入地宫。
那这些皇后陵是怎样命名的呢?
顺治帝的孝惠皇后的陵因为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所以她的陵的命名方法成了以后各皇后陵的效仿模式,成了定制。孝惠章皇后的陵名是这样确定的。她的陵建成以后,最初叫“新陵”,它是相对孝陵而言的,意思是孝陵东旁新建的陵。很明显,“新陵”并不是正式陵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入葬以后,改称为“孝惠章皇后陵”。这个名称也不是正式陵名。这个名称使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专为孝惠章皇后陵的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说:
“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
康熙皇帝对礼部的命名方法及所拟定的陵名表示同意,挥笔硃批道:“是”。从此,孝惠章皇后的陵正式称“孝东陵”。
礼部所说的命名方法,具体地讲是这样的:凡皇后陵都建在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没有必要另立陵名,皇后陵的名称应随着皇帝陵的名称而命名。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如果位于皇帝陵的东旁,则用“东”字;位于西旁,则用“西”字。因孝惠皇后的陵在孝陵东旁,所以命名为“孝东陵”。自孝惠皇后的陵用这种方法命名后,以后清朝所建的皇后陵均按此种方法命名,成为定制。
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有许多的好处:
1、凡皇后陵的陵名都是3个字,从陵名上就可以知道这座陵是皇后陵。
2、从陵名就可以知道这座皇后陵内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后。比如“泰东陵”,因为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所以泰东陵内葬的一定是雍正皇帝的皇后。
3、从陵名就知道这座皇后陵在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比如昌西陵,我们不用到现场去,就知道这座陵位于嘉庆皇帝的昌陵西旁。
4、皇后陵的这个名称也明确表明,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它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皇后陵是与皇帝陵为一个体系的。
因此说,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是很合理的。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清朝的独创。这种命名方法之所以能够被后世所接受并沿用,其原因也在这里。
那么皇帝陵与皇后陵在建筑上有什么区别吗?
皇后陵的规制明显低于皇帝陵,建筑体量也小于皇帝陵。地宫为五券二门;不建哑巴院、二柱门、神道碑亭、牌楼门、石像生、圣德神功碑亭;更不能建只有首陵才拥有的更衣殿、大红门、石牌坊;马槽沟上只能建一座三孔拱桥;大殿月台上从泰东陵开始才设铜鹿、铜鹤;皇后陵中只有泰东陵和慈禧陵在大殿的东暖阁建了佛楼;因为皇后没有庙号,所以皇后陵的朱砂碑和神道碑上没有庙号,只有谥号。皇后陵的神道要接到她丈夫陵的神道上。
清朝共建了7座皇后陵,按营建的顺序分别是:孝东陵、昭西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这七座分三个类型,即标准规制型、逾制型、缩减型。
(一)标准型皇后陵
孝东陵和泰东陵属于标准型皇后陵。
孝东陵是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的陵寝,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
该陵为后世皇后陵的营建奠定了基本规制。由于是第一座,无前例可循,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将顺治帝的妃嫔也葬在其中,成为皇后陵兼妃园寝;这座陵没有设下马牌;方城两侧没有面阔墙。这些不足在营建后来的皇后陵时都得到了完善。
泰东陵是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的陵寝,是一座规制很标准的皇后陵。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如地宫里有佛像、经文的雕刻;在大殿东暖阁首建佛楼;在月台上首次陈设铜鹿、铜鹤。在此之前的孝东陵和昭西陵,月台上只陈设鼎式炉一对。泰东陵仿帝陵规制,在月台上也设铜鹿、铜鹤各一对。为了与皇帝陵有所区别,后来建的皇后陵减为铜鹿、铜鹤各一只。
标准型的皇后陵与皇帝陵的陵宫部分基本一样,只是没有哑巴院、二柱门。
(二)逾制型的皇后陵
逾制型的皇后陵有昭西陵、慈安陵和慈禧陵。昭西陵逾制,一是大殿为重檐庑殿顶,二是建了神道碑亭,三是建两重围墙。昭西陵所以有这三点逾制,是因为它是由暂安奉殿改建的,昭西陵与昭陵相距太远,又与东陵不是一个体系。这些逾制是必要的,是有理由的,不是孝庄皇后为追求奢华而故意所为。慈安陵和慈禧陵的逾制,主要有两点,一是建了神道碑亭,二是地宫仿皇帝陵慕陵而建。这两座陵是在两位皇太后生前所建,而且是在清朝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的,本来可以建规制标准的皇后陵,甚至应该缩减规制。其所以逾制,完全是因为两位皇太后不顾国家困难,出于奢华之心所致。
(三)缩减型的皇后陵
这类陵包括昌西陵和慕东陵。昌西陵是嘉庆皇帝的孝和皇后的陵寝,是在清政府财政最困难的情况下营建的。规制不得不大为收缩。不仅裁撤了方城、明楼,大殿和东西配殿的规制都大为收缩。慕东陵本来是道光帝的妃园寝,因为要葬入孝静皇后,便将妃园寝进行改建、扩建,升格为皇后陵。方城、明楼也未建。大殿和东西配殿都收缩了。慕东陵是清代规制最简陋的皇后陵。
三同葬一处的众妃园寝
清朝标准规制的妃园寝与皇后陵的区别在于:
建筑用绿琉璃瓦,皇后陵用黄琉璃瓦;各单体建筑的体量都小于后陵;大殿是单檐歇山顶的,无栏杆围绕,月台上无炉、鹿、鹤陈设;燎炉只有一座,设于左侧;不建方城、明楼、带雉堞的宝城、东西配殿;宫门面阔3间;在马槽沟上只建一孔拱桥一座,旁建三孔平桥一座;没有带中心石和牙石的神道,其神道用方砖铺墁,而且不与皇帝陵和皇后陵神道相接;不立碑,不挂斗匾。
清朝共建了10座妃园寝,关外有2座,清东陵有5座,清西陵有3座。关外的2座就是福陵妃园寝和昭陵妃园寝。这两座妃园寝建于入关前,入关后的清帝对这两座妃园寝又进行过多次改建、扩建,才形成了后来的规制。这两座妃园寝的规模很小,规制不高,宫门和大殿都面阔3间,硬山顶。不是“前朝后寝”格局,围墙的后部不是弧形的罗圈墙。因此这两座妃园寝属于清代妃园寝的草创阶段。
1.标准规制的妃园寝
标准规制的清代妃园寝的陵院为“前朝后寝”格局。围墙后部为弧形的罗圈墙。妃嫔的宝顶位于后院,分成前后多排,每排略呈扇形。有园寝门三座,中门有门楼、月台。两角门为随墙门,没有门楼,门前没有月台。前院正中建大殿一座,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左侧有燎炉一座,坐东朝西。宫门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有门口3个。宫门外两旁各建值班房一座,形制同帝后陵。东西厢房各5间,无前廊,布瓦顶。再前为马槽沟一道,正中建一孔拱桥一座,旁建三孔平桥一座。
2.逾制的妃园寝
清朝有两座超越规制的妃园寝,第一座是景陵皇贵妃园寝,第二座是裕陵妃园寝。
景陵皇贵妃园寝内葬康熙皇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因这两个妃子抚养过年幼的乾隆帝,乾隆帝为了报恩,特地为这两个妃子单独营建了园寝,而且提高了规制。它仿后陵规制,分别建了方城、明楼、带雉堞的宝城和大宝顶。为了与后陵有所区别,明楼为单檐成做。明楼内的朱砂碑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另外建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前设“丹凤朝阳”图案的丹陛石一块。东西厢房仿帝后陵规制设前廊一步。再就是一孔拱桥西建三孔平桥一座,一孔拱桥东建二孔便桥一座。景陵皇贵妃园寝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在后院众妃嫔宝顶前仿景陵皇贵妃园寝规制,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一组。建东西配殿各5间。在清代妃园寝中位居第一。
景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崇陵妃园寝都是规制标准的妃园寝。
泰陵妃园寝厢房为面阔3间,一孔拱桥旁无平桥。昌陵妃园寝除具有泰陵妃园寝上述二个特点外,将园寝门建在了大殿两侧,而且是随墙门,其规制较泰陵妃园寝更为低下。
清朝的10座妃园寝中,有3座在园寝后面建了挡水坝。定陵妃园寝的挡水坝是砖砌的。惠陵和崇陵的两座妃园寝的挡水坝完全是用豆渣石砌的。
清代关内妃园寝众妃嫔葬位排列的规律是这样的:地位高的葬前排。地位低的依次往后排葬;如果在同一排,地位高的往中间葬。地位高的妃嫔,其宝顶、月台相对高大,月台的台阶级数也多。中早期的妃嫔宝顶都是夯筑的。只有个别常在、答应的宝顶是砖砌的。道光帝的慕东陵内的16座宝顶都是砖砌的。
妃园寝的地宫,大致分三种,一种是石券,为妃、贵妃、皇贵妃所用。一种是砖券,为嫔和贵人所用(有的贵人也有用砖池的)。另一种是砖池,就是用砖砌的长方形池子。入葬时将棺椁从上面落入池中,然后架上棚盖石,成砌月台、建宝顶。砖池一般为常在、答应所用。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雍正的皇后是谁?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是怎样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