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最聪明的人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口才佳善外交,被后人神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我是同乡,因此我对三国真实历史更感兴趣。就三国真实历史而言,个人最喜欢的谋士是贾诩,其次是郭嘉。
郭嘉,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洞察力尤其敏锐,算无遗策,其对敌人的分析都一一应验。郭嘉早期投奔袁绍,他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毅然离袁而去。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以一比十的兵力对峙,曹操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信念动摇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坚定了曹操的信念,因此才有后来的官渡之胜。
曹操大军与袁绍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
曹操担心孙策进攻许都,郭嘉认为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杀戮过重,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必然死于刺客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刺,中毒箭而亡,这或许只是巧合,但却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色彩。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袁绍的两个儿子,可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他分析道,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尚接位,长子袁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定会爆发内讧。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
曹操攻打吕布,吕布坚守不出。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说,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然后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淹下邳,果然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都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断绝曹操的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曹操最后放走刘备,以致铸成大错。
郭嘉英年早逝,赤壁之战后曹操在败退的路上感叹,如果郭嘉还活着,他也不至于此。曹操的谋士多达上百人,唯独郭嘉最懂曹操心思,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可想而知其在曹操心中地位。郭嘉聪明过人,却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郭嘉和贾诩二者,贾诩却更值得我们学习。
将军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贾诩遂决定投靠张绣,临行时,有人担心段煨会危及其家人。贾诩说,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贾诩至张绣处,张绣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也果然善待其家属。
张绣率兵追击曹操,贾诩劝阻说不要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劝张绣速追,战必胜。张绣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然大胜而归。
张绣问贾诩,为什么用精兵追必败,然后用残兵追却能赢。贾诩分析说,张绣虽然善用兵,但不是曹操对手,曹操退军必定亲自断后,所以必败。曹操突然撤军肯定是国内有变故,已经打败追兵,所以必定快马先行回许都,留下一些将领断后,那些将领虽然勇猛,但都不是张绣对手,所以用残兵也能战胜。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分析说,袁绍和袁术两个亲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下其他人,不如降曹操。张绣说道,袁绍强,曹操弱,我们又与曹操有仇,为何还要降曹操呢?
贾诩分析道,袁绍强,投奔他必定得不到重用,曹操弱,投奔他必定得到优待,更何况曹操雄心大志,不会计较私人恩怨,同时还会以此来向外界宣扬他求贤若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归顺曹操,一生为曹操优待。
许攸家属犯法入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所有人都在怀疑其是否诈降的时候,只有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率军出击,大败袁绍于官渡。曹操攻破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破袁绍收荆州,这时候应该安抚百姓,而不是劳师远征。曹操不听,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马超韩遂聚集十万人马对抗曹操,曹操用贾诩的离间计,利用过去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疑忌,促使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贾诩不是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易中天评价贾诩说,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而且还保全了家人,此乃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我们不用像郭嘉贾诩一般洞若观火,若有其十分之一,足已。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杨元状,新锐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