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怎么读

学然后知不足怎么读

庞熙 2025-09-21 智能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礼记》中的《学记》一篇是古代解说教育内容的专著,它是中国最早也最系统地阐发教学重要性、原则与方法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千多年前,人们怎么说教育。

  【诵读】 方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播音指导

  【书写】 书写专家:李松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讲解】 讲解专家:彭林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学是第一要义

  两千多年前,我们有一个专门的作品《学记》。这是我们中国年代最早的阐发教学理论的作品。

  中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教育,我们在《礼记》里面看到,地位越高的孩子受到的教育越严格。《学记》一开头就是一句话,“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俗就是风俗。把老百姓教化得好得不得了,好像是这一个地方天然的一种风俗,自然而然的东西。化,把那个老百姓身上不好的都化掉,最后我们成为一个好的一个风俗。

  我们学习,读书,知书了我们才能达礼,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所以我们想想看,《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他自己讲,他不是圣人,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他是学而知之的。他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圣贤。他说学是我们第一要义。

  

  古人认为这个教育,一定要从身居领导层的那些人做起。你是领导大家的,你是给天下做表率的人,你从小要接受严格的文化教育,那么《学记》上就告诉你,前面连续七年,每两年考察一次。第一年考察“离经辨志”,古代的书没有标点,老师教你读,读读又停顿,用今天的考试方法来看,就是会不会标点。

  第三年呢,要考“敬业乐群”,你读书懂礼了没有,你敬业吗?你对你的学业,你怀有敬意吗?你合群吗?你跟周围的同学能和谐相处吗?

  第五年,“博习亲师”,这个书越看越多,越广博,越来越广博,这个学问越来越多,跟老师请教得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亲近。

学然后知不足怎么读

  到了第七年,“论学取友”,让你讨论讨论学问,你要选朋友,选学友,你最喜欢选什么样的?这是要考考你的一些价值判断,你的一些学术上的旨趣。全部通过了,叫小成。

  小成完了以后,还要学两年,就是大成,大成就是把该学的都学完了,“强立而不反”,自己能够在学术界,在社会上站住脚了,而且他不会违反师教、师道,成为一个很独立的,很强的一个学者,这叫大成。

  

  “教”与“学”的互相成就

  在汉代许慎编注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教”与“学”二字在形态上都写作一个字“学”。这揭示了古代教育活动中一些重要原则,即老师与学生的同等重要性和教与学的互动性。而在《学记》中,这些原则则被表述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

  “教,效也,学,觉也。”教是什么?效也。教是我站在这里,让学生仿效我。我们古人讲,“学师易得,仁师难求”。一个仁师,能够给你怎么做人,成为你终身的榜样,这个很难找。而中国古人恰恰强调的是要做仁师,一个老师要有人格魅力。

  学,觉也,是要觉醒,是要从此有了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目标。所以这个教学这里面是互动的。“学然后知不足”,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找自己身上的问题。那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一些东西讲不透,讲不透的道理在哪里,自己没有真正地搞懂。所以教学当中经常会困住了,这个东西我要跟学生怎么讲学生都听不懂。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回去我要琢磨了,所以教学是相长的,要互相学习,互相受到启发。

  

  我们中国的传统,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崇高的。 “师严然后道尊”,这个老师要告诉你,做一个学问是不容易的,你得要具备许许多多的知识的基础,你要常年地、不辞辛苦地累积,要很严格地要求你。然后这才能够感受到学问之道的尊严。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东西它的高尚性,它的严肃性确立起来以后,这个老百姓对这个学问他就会有一种敬意。所以在《学记》里面它还举到一个事情,就是“极而言之”,这个老师重要到什么程度。它里面说,做一个天子,或者是国君,他是这一国或者天下的至尊,谁都尊重他,他地位最高,但是有两种情况例外,其中一种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不能把他当做臣子。

  

  怎么当老师,怎么当学生?

  除了对教学双方重要性的强调,大家应该彼此成就尊师重道这一好的传统。《学记》中还涉及到老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各种具体方法。

  为师之道,为师之法,怎么做个老师?一个老师要启发你,要激发你,调动你。给你指示一个方向,教给你方法。那么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

  另外做一个老师,要启发式教学,这个学生如果他不提问你不要去回答他。你要等他来问,你要启发他。这好比一个钟,你轻轻地敲,你问的问题很小,我就轻轻地回,我的回音也很小。你重重地叩,我重重地回。你有能力提出这么重大的问题来了,那我才在这个情况下,我给你尽可能好的解释。“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个是《学记》里面的名言,甚至传到韩国。

  

  “学则有四失”。这读书为什么有的人读不好,四个过错,错失。“或失则多”,拼命地贪多,贪多嚼不烂,结果都等于白学;“或失则寡”,读得太少;“或失则易”,专门找容易的;“或失则止”,学着学着,知难而退,停了,那么这样的人呢,就是半途而废了,也是学不好的。

  善学和善问,这个读书不是靠死读书就可以的,这个老师也不是说拿分数来卡你,把你关在学校里不让你走,这就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这个里面呢,都要掌握规律,要洞察里面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在大学里研究一些课题,有的是非常非常难。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它,《学记》里面告诉我们,就好比要去砍一棵非常硬的木头,那么先要找哪个地方最好砍,你不要一开始就找砍不动的地方。先要找它的容易的地方,然后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把它扩展,最后把它弄断了。

学然后知不足怎么读

  《学记》这篇东西,是我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总结出来的一个教学理论,那么一直到今天,我们去读它,我们还觉得它是那样地鲜活,甚至还能给我们许许多多启发,甚至我们读一遍,就有一个新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学然后知不足怎么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