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慧芳|《我们身边的历史》前言和后记
如果我们把祖国比喻成母亲,那么,家乡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一个人不能不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样也不能不了解自己的家乡。全国通用历史教材告诉我们的是祖国的过去,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家乡的昨天呢?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个切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本书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我们家乡在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使我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也了解自己家乡的昨天。这些故事选取的均是我们身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旨在帮助大家加深理解国家、民族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问题,使大家将爱国之情落实在脚下这片热土上,把爱家爱乡之心,升华为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同时,编者也想告诉大家,历史不只是古书上的记载,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往,更不是虚妄的猜测,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本书所选取的材料,大多是全国通用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的人物、事件,编者希望通过引入地方史料、再现历史场景、丰满人物形象,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能把孩子们从小听到的本乡本土的故事、传说,与他们所学的历史教材进行有机结合,使得遥远的人、事、物仿佛近在咫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就使得高大上的历史教材变得有现实的温度,显得亲切、生动。如此,一则可以丰富学校历史教材的内容,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二则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三则能够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植入历史研究的种子,培养他们向生活学习、向历史学习的意识和素养;四则能够激发孩子们追忆历史、见贤思齐的优良思想品质。同时我们也真切地希望家长朋友们能与青少年学生一起来了解我们家乡的昨天,让这些身边的素材成为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话题而进一步共同学习、交流、提高、成长。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编者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修心养志的枕边手册。本书力图用短小精悍的故事、通俗晓畅的语言,给朋友们提供一片精神家园,以便于大家在工作、学习的间隙,在现实生活的跋涉途中,有一个回望来路、放眼观光的所在。当然,我们不是要把朋友们引向一个自娱自乐的天地,而是想让大家借由这些小故事,了解我们的家乡、熟知家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悟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此,我们在每个小故事之后,结合全国通用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给予或多或少的评述,以便和大家产生思想的碰撞,引发大家更多的对于我们身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对于家乡振兴、祖国昌盛、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果此书能够使家乡的学子受益、令家乡的朋友们喜欢,使大家在了解自己父老先辈、家乡历史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加坚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怀,实乃义莫大焉!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编者的最大心愿!
本书资料大部分取自《平顶山历史名人传》(潘民中、杨晓宇著)、《平顶山名胜古迹》(潘民中、杨晓宇著)、《平顶山市志》、《平顶山市年鉴》、《鲁山县志》、《宝丰县志》、《汝州志》、《郏县志》、《墨子鲁阳人考论》(郭成智著)等书籍,另外,也采集了一些民间口传材料。
本书采用的地方历史材料,均与全国通用历史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关,以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为序。
襄城县原属平顶山市,1997年划归许昌市,和平顶山中心市区紧邻,风俗习惯没有什么区别,社会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所以也收集了襄城的有关史料(标注△)以方便广大读者和青少年朋友的历史学习。
由于见闻和水平所限,必定使许多材料成为遗珠,错讹之处难免,深负歉意和愧疚,敬请读者指正,且容易日再补记吧。
编 者
2004年4月
后记《我们身边的历史》一书源于《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一文。《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最初写作于2000年12月,约3000字,发表于2001年中共平顶山市委社科联杂志《求索》第一期,平顶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科研》第二期,2002年先后荣获平顶山市教委教研论文一等奖、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一等奖,2003年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委会组织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征文比赛获二等奖,并结集出版。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于2003年9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史地教学融地方材料与弘扬人文精神的研究》,获平顶山市教育局二等奖。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充实与完善,2004年3月形成《利用地方史料,服务历史教学——平顶山地区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近5万多字的修志用志及教学成果,得到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省历史学会理事潘民中老师和市史志办领导的肯定和关注,并给予具体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充实的修改意见。潘民中老师还送我们一本他与杨晓宇合著的《平顶山市名人传记》供参考。同时,潘老师给我们一份《光明日报》,刊登有“全国中小学生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编委会”的征稿通知,建议我们寄到北京去恳请有关专业机构指导,于是我们和北京“全国中小学生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编委会”电话取得了联系,并寄去了我们的初稿,十多天后接到北京编委会的电话,口传修改意见,通知准备纳入“中小学生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出版计划,同年6月中下旬先后接到丛书编委会寄来的快件二封,第一封主张丛书名称暂定为《我可爱的家乡——平顶山分卷》,并附有向全国各地印发的编写“全国中小学生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系统工程的征稿通知;第二封由丛书编委会聘书,聘请该书编著者为全国乡土教育丛书编委,聘期一年。
在与北京编委会联系与修改补充的同时,我们也向中共石龙区区委、政府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此时这本书也基本完稿。北京丛书编委会徐功明、许琦老师于2004年7月12日来平顶山了解查看有关情况,并对书稿进行研讨,约定出版事宜,拟选择《人民日报》出版社或中央文献出版社或《光明日报》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但由于资金问题,这本乡土读本当时没能印刷出版。今天为引起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汲取历史知识营养,为教学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我们把这本书定名《我们身边的历史》。
受到党史教育学习的启发,我们再次重新校读。2021年3月第5次修改时收录了石龙区史志办周万征主任撰写的调研课题《宛洛古道石龙河流域经济文化史初探与思考》长文,因为这篇文章较详细的记述了石龙区地域及相邻地区古往今来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历史遗迹名人等,对我们了解宛洛古道石龙河流域较详细的历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并对平顶山市产业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历经曲折,这本平顶山地区民族精神教育实用读本在石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出版面世,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此书的编写,使我市民族精神乡土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有可能对各兄弟省、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与平顶山市及外地十几所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进行了交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总之,《我们身边的历史》这本书,得到很多领导、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潘民中老师始终热切关注,给予一遍又一遍的指导,并提供大量资料;石龙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周万征主任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搜集资料、指导、校对,石龙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冉秀娟、景国群等老师冒着炎热酷暑认真校读;还有我们的朋友张秋亚、郭俊红、王留山、韩香玲、王伟、董新伟及张艳平、朱富才、李延中、李卫民等也热情帮助。在这里我们虽不能一一当面言谢,但由此使我们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无限的感激和热爱。
编 者
2021年12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作文集前言后记(景慧芳|我们身边的历史前言和后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